玻璃鋼在多領域得到了推廣應用
玻璃鋼是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的通俗叫法。它是用玻璃纖維(包括玻璃布、氈等制品)作增強“筋”,用合成樹脂作為粘合材料,用一定的方法成型把“筋”粘結在一起,而制成的一種復合材料。 這種復合材料有一定的歷史發展過程。人類的祖先早在遠古時代就懂得采用這種材料, 如運用稻草增強泥坯作墻體材料就是最原始的復合材料。我國元代所制造的箭弓,已經是當時比較先進的復合材料結構物了。它是用木材作夾芯,在受拉面弓背粘上平行纖維,如棉、麻、絹絲等,在受壓面弓里粘上牛角,這在當時已是強有力的戰斗武器,無論在設計和材料選擇上都可稱為當時較先進的技術。
作為近代復合材料的玻璃鋼,是從本世紀2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發展起來的。當時的 美國已經有了發展玻璃鋼的物質基礎,一是從1935年起,連續玻璃纖維已有了較大發展,二是 1939年發明了常溫常壓下成型的不飽和聚酯樹脂。當時的玻璃鋼首先用在航空工業方面,如飛機的雷達罩、副油箱等。 50 年代以后,美國開始研制玻璃鋼火箭發動機外殼。1957 年回收的紅石導彈第一節就是用三聚氰氨玻璃鋼制造的。1967 年在美國的得克薩斯州試飛了用環氧樹脂制造的第一架全玻璃鋼結構飛機。進入70 年代,玻璃鋼船舶發展較快,西方各主要工業國都趨向于大型化,尤其是玻璃鋼掃雷艇,其長度在10m以上。近年來,玻璃鋼漁船發展很快,日本的中小型漁船中,玻璃鋼漁船已占40%。
我國玻璃鋼發展于1958年,當時著重于國防軍工方面研究工作。6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了超厚尺寸的層壓玻璃鋼部件,為我國的尖端科研作出了貢獻。1968年舉辦了全國第一次玻璃鋼展覽會,這是對我國玻璃鋼工業戰線的首次大檢閱。當時,展品有幾百種,除軍工產品外,還有不少民品,而且已經實現了纖維纏繞工藝的機械化生產。但是,玻璃鋼工業的真正發展壯大并形成生產能力,還是在70年代之后。
我國玻璃鋼產品試制的進展速度還是很快的。例如,1959年試航了9m 長的游艇;1965 年試用了玻璃鋼飛機螺旋槳;1966 年試飛了全玻璃鋼水上飛機浮筒和解放7 型滑翔機;1968年安裝了第一臺直徑15m的大型玻璃鋼風洞螺旋槳;1971 年安裝了直徑為44m 的大型全玻璃鋼蜂窩夾層結構的地面雷達罩;1974 年頒布了0.4立方米 鋁內襯玻璃鋼氣瓶規范,同年,我國第一艘長度為39.8m的大型玻璃鋼船舶下水;1975 年第一個直徑18.6m 玻璃鋼高山雷達防風罩正式服役;1976 年定型了直徑8m 的玻璃鋼風機葉片,同年,第一座大型鋼筋混凝土斷橋用玻璃鋼修補成功并通車使用。此后,每年都有新的玻璃鋼產品研制成功,如冷卻塔、化工貯罐、波形瓦、活動房屋、風力發電機葉片、大型電機護環、管道、體育器材及文娛用品都相繼投產。目前玻璃鋼產品已在我國石油化工、交通運輸、建筑、機械、電氣、環保、農業以及國防工程等許多領域得到了推廣應用。
- 上一篇: 玻璃鋼雕塑使用壽命詳解
- 下一篇: 玻璃鋼雕塑的藝術文明